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
图片
在炎热似火的夏日,中暑就像个 “不速之客”,常常趁人不备悄然来袭,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。不过,咱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方剂里,有一剂良方 —— 枇杷叶散,能有效驱散中暑带来的阴霾。
处方:枇杷叶(去毛炙)10 - 15 克,清热降逆;陈皮(去白焙)6 - 10 克,理气燥湿;丁香 3 - 6 克,温中止呕;厚朴(去皮姜汁炙)6 - 10 克,除湿除满;白茅根 10 - 15 克,生津利尿;麦冬 10 - 15 克,益胃滋阴;干木瓜 6 - 10 克,化湿活络。功效:解暑热、止呕恶、生津液、畅气机。治:中暑伏热、烦渴引饮、呕哕恶心、头目昏眩,助您清凉度夏!
先来说说这中暑后的症状,中暑伏热,就好比身体被塞进了一个高温蒸笼,热气在体内横冲直撞,浑身燥热难耐,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热气,仿佛体内有个小火炉持续燃烧,让人坐立不安,精力也被这股热浪一点点耗尽。
烦渴引饮也是个大麻烦。夏日炎炎,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,汗液如同开闸放水般带走身体里珍贵的水分和津液。嘴巴喉咙里仿佛要冒烟,心里烦躁,一个劲儿地想喝水,即便灌下几大杯,那种干渴感依旧严重。还有呕哕恶心,脾胃里的食物往上涌,让人不停地干呕,严重的时候甚至呕吐不止,胃里翻江倒海,难受得直不起腰,吃什么都没胃口。头目昏眩也紧随其后,整个人晕晕乎乎,别说集中精力做事了,就连站稳都成问题,日常活动都受到极大影响。
这时候,枇杷叶散就能发挥大作用了。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现代用量配方。枇杷叶(去毛炙)取 10 - 15 克,这可是方中的关键一员。枇杷叶性凉,归肺、胃经,便能将体内的暑热慢慢扇走。它尤其擅长应对中暑引发的呕哕恶心,能够降逆止呕,让上逆的胃气重新归位,恢复正常的下行通道,同时还能清除肺热,给燥热的身体降降温。
陈皮大家都不陌生,它独特的芳香气味,在这个方子中,它可以有条不紊地理气健脾。中暑后脾胃气机紊乱,陈皮能让脾胃重新焕发活力,正常运转起来。而且它还有燥湿化痰的本事,把因为暑湿滋生的那些黏腻痰液一一化解,让身体内部环境更加清爽宜人,减轻胸闷、恶心等不适。
丁香性温,具有温中降逆、散寒止痛的神奇功效。或许有人会疑惑,大夏天中暑了还用温性的丁香?其实啊,中暑过程中人体阳气也可能受到损伤,丁香此时恰到好处地振奋阳气。同时,它与枇杷叶密切配合,进一步强化降逆止呕的效果,让胃里的 “惊涛骇浪” 迅速平息,恢复往日的平静。
厚朴苦温,是燥湿消痰、下气除满的一把好手。中暑时,脾胃被暑湿紧紧困住,胀满不适,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着。厚朴可以把脾胃里的湿气、浊气一股脑儿地清扫出去,让脾胃重新变得宽敞明亮、轻松自在,其下气除满的功效立竿见影,胃脘胀满的难受感觉很快就能得到缓解。
白茅根它可是清热生津的主力军。中暑后身体津液大量流失,白茅可以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。它能清热凉血、生津止渴,迅速缓解口干舌燥、心烦意乱的症状,让人重新找回舒适感。不仅如此,白茅根还具备利尿通淋的能力,就像给身体开通了一条排泄暑热的 “绿色通道”,通过小便把体内多余的暑热之邪顺利带出体外,让身体的热度降下来。
麦门冬它在方中扮演着滋阴润肺、益胃生津的重要角色。麦冬和白茅根携手并肩,双管齐下,共同强化生津止渴的功效,让干渴的嘴巴和喉咙尽快得到滋润,同时它还能滋养胃阴,精心修复中暑后受损的胃黏膜。
干木瓜具有舒筋活络、和胃化湿的功效。中暑后头目昏眩,一方面是暑热上扰头目,另一方面与身体湿气重、阻碍气血运行不无关系。干木瓜可以化湿浊,让气血运行更加顺畅,从而减轻头目昏眩的症状,同时它还能和胃,辅助其他药材调理脾胃,使脾胃功能尽快恢复正常。
在现代生活中,尽管有空调、风扇等各种防暑设备,但中暑的情况仍时有发生。比如建筑工人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,汗水湿透衣衫,中暑的风险极高;还有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训练、比赛,身体水分和能量消耗巨大,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暑;甚至老人、小孩长时间待在闷热不通风的室内,也可能被中暑 “盯上”。这时候,如果身边备有按照现代用量调配好的枇杷叶散,及时服用,就能快速缓解中暑症状,让人重新恢复精气神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。如果中暑症状严重,出现高烧不退、昏迷不醒等情况,千万不能仅仅依赖枇杷叶散,一定要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。
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弦道》及《华康中医馆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